403 Forbidden


nginx
403 Forbidden

403 Forbidden


nginx

采葛

[两汉]:佚名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采葛译文及注释

译文

那个采葛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月啊!

那个采萧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秋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

注释

采:采集。葛:葛藤,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艾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三秋:三个秋季。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艾: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科,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子供药用,可制艾绒灸病。

岁:年。

参考资料:

1、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47-148

2、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44-145

采葛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旧说随意性很大,如《毛诗序》以为是“惧谗”,所谓“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朱熹《诗集传》则斥为“淫奔”之诗,吴懋清《毛诗复古录》则以为采葛(萧、艾)比喻平时蓄养人才,姚际恒、方玉润、吴闿生却一致认为是怀友忆远之诗。

参考资料:

1、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47-148

2、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44-145

采葛鉴赏

  这是一首思念GRE/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GRE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情人的小诗。采葛为织布,采萧为祭祀,采艾为治病。都是女子在辛勤劳动男子思念起自己的GRE/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GRE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情人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月、年)。说一天会像三个月,三个季节,甚至三年那样长,这当然是物理时间心理时间的区别所在。用这种有悖常理的写法,无非是为了极言其思念之切,之深而已。

  热恋中GRE/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GRE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此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复吟诵,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就把怀念GRE/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GRE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第二章用“秋”而不用“春”“夏”“冬”来代表季节,是因为秋天草木摇落,秋萧瑟,易生离别情绪,引发感慨之情,与全诗意境相吻合。

  全诗既没有卿卿我我一类爱的呓语,更无具体的爱的内容叙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绪,然而却能流传千古,后人并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关于此诗艺术感染力的奥妙,蒋立甫《诗含蓄美论析》曾剖析说:“妙在语言悖理。”其意是说: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三个季节、三个年头与“一日”等同,当是悖理的,然而从诗抒情看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GRE/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GRE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情人对时间心理体验,一日之别,逐渐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长为三月、三秋、三岁,这种对自然时间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悖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妙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佚名简介

唐代·佚名的简介

佚名共有诗(421篇)

猜你喜欢

杂诗 其二

清代邹尧廷

岩疆数十里,良楛各异族。地连颍与毫,犷悍习成俗。

颇闻道旁言,谓我少严酷。抚心良自惭,十载负民牧。

三忠祠

明代孙绪

拂袖拜三贤,云霞映暮天。孤忠徒自许,一死竟谁怜。

玄化昭心事,丹诚付简编。明禋逢盛世,肸蚃自年年。

晨谒宫门小雨初过

宋代宋庠

宫漏籤声急,天街雨脚微。

晓寒凌禁树,春气裛朝衣。

天津感事二十六首

宋代邵雍

人言垂钓辩浮沉,辩著浮沉用意深。

吾耻不为知害性,等闲轻动望鱼心。

颂古二十四首

明代释宗演

有一语,没人知。

最亲切,又希奇。

四月初四日闻绩溪凡十五都贼焚欲尽傍出焚歙县之南乡遂焚至昌化

元代方回

昔日初闻寇,诸人早出师。焚烧宁太广,收剿已无遗。

斧钺何曾钝,雷霆岂肯迟。迁延非决策,那得更狐疑。

403 Forbidden

403 Forbidden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