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 Forbidden


nginx
403 Forbidden

403 Forbidden


nginx
首页 > 古诗词 > 杜甫的诗 > 三绝句

三绝句

[唐代]:杜甫

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三绝句译文及注释

译文

花儿芳香的楸树紧靠钓矶生长,树上刚开的花蕊不应很快就凋谢。

不如在我醉眠不醒时让风把它全部吹掉,怎能忍心醒时看着它被雨打得七零八落呢。

草堂门外一群鸬鹚离去之后好久都不返回,沙头又突然出现我竟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来。

从今以后鸬鹚应当了解我是如何喜欢它们,天应当飞来一百回。

无数春笋长满了整个竹林,要紧关柴门以断绝往来人行。诗人借口保护春笋不想再同外界来往。

一定要精心保护头批竹笋成长,客人到来随他怎样嗔怪我都不出迎。

注释

楸(qiū)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小花。倚钓矶:是说楸树紧靠钓台。

斩新:崭新。未应飞:大概还未落掉。

可忍:哪忍。

鸬鹚(lú cí):水鸟名。又叫鱼鹰。

沙头:岸头。眼相猜:眼生;心怀疑惧。

知人意:知道人无害它之意。

密掩:紧闭。

会须:定要。上番:轮番。看:看守。

从嗔(chēn):任客嗔怪。

参考资料:

1、熊柏畦.杜甫绝句注释: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第24-25页

2、(唐)杜甫著.龚笃清选注,杜甫诗精选精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3:第204页

3、李寿松,李翼云著.《全杜诗新释 中》:中国书店,2002.12:第702页-第703页

4、李谊注释.杜甫草堂诗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04月第1版:第167页-第168页

三绝句创作背景

  这三首绝句诗作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春天,杜甫往往将目光投向自然,江边花树、园中新竹成了杜甫的抒情写怀的对象,《三绝句》即表现了这种生活。

参考资料:

1、李谊注释.杜甫草堂诗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04月第1版:第167页-第168页

2、海兵编著.杜甫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2:第256页

三绝句鉴赏

  第一首主要是写写诗人惜之情。诗从香写起。“楸馨香”四个字,把诗人的喜、爱之意透写了出来,为后面写惜之情先垫写一笔。次句写诗人的惜之情就应从香的消歇着笔,但是诗人并没有这样直接写,而是变了一个角度,转了一个弯子,从落立意。从的飘落来写诗人的惜情。“斩新蕊未应飞”七个字,说明他早已看见楸纷纷飘落了。眼下,他猜想只有那刚开的,大概还没有飘落。诗人明明早已看见楸飘落,可是又不直说;明明是写诗人由落引起的惜之情,可是诗中又不把它点破。这样写来,情思表达得极为婉转含蓄。

  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只是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惜之情,那么诗的后两句便是直抒这样感情:“不如醉里吹尽,何忍醒时打稀。”宁可自己在醉眠中不知不觉时,一阵狂吹落,必然是不忍心又亲眼看着一场暴打稀。人在落时节本易伤情,再目睹落,其情更难堪了。所以这两句中,一个“不如”,一个“何忍”,将诗人在“醉里”与“醒时”对落的感受进行对比,先退一步,后进一层,把诗人的惜之情写细了,写深了,写活了。

  落而引人怜惜,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之一。这首诗虽然也是这样的主题,但构思上却有它的特色。诗人本来是由早开的打尽,而引发出对新开的蕊前景的担心;再由这种担心,而引发出诗人的惜之情。但诗中并没有写“先见有谢者”(《读杜心解》),而是从“斩新蕊”立意,从虚处着笔,暗写落情景。将诗人的惜之情,由暗到明,先退后进,写得十分深切。

  第二首主要是写写诗人爱的深情。人世间夫妻朋友分离,相思情切。常常以梦幻为真实,以假为真。而一旦相见,却又往往以真实为梦幻,将真作假。如宋代词人晏几道的《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一词就这样写道:“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杜甫在《羌村三首》里,描写乱离中与亲人相聚也有这样的诗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这首诗写的虽非尽为人世间情事,而是人与感情,但在构想上却与上举各句颇为相同。

  门外沙滩上那鸬鹚走了许久,诗人无比思念。首句“去不来”三字,点出了这一背景,写出了诗人对久去的鸬鹚的思念情怀。也正因为诗人对鸬鹚思念情深,所以,诗的次句写他“沙头忽见”时,又不禁“眼相猜”,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是否看错了。一种去久忽见的惊喜之状跃然纸上,惊喜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他的以真疑假,正可见出他平素想念鸬鹚时,以假当真的情景。这一句真可谓将诗人的情写痴了,写传神了。

  这时,诗人对鸬鹚的一片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面对去久乍见的鸬鹚,不能让它再次飞去。在诗人的心灵里,又怎能再次承受鸬鹚“去不来”的痛苦。所以在诗的后两句中,诗人这样叮嘱道:从今以后,你应了解我愿意与你为友,很想常常能够见到你的心情,你就天天到这沙滩上来吧。后两句凌空一笔,将诗人对鸬鹚的深情写透了。

  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少诗人在描写物我关系时,常常采用移情于物的手法,给一些无情之物以人的感情。这首诗的后两句正是采用了这种表现手法。诗人的笔下,那大自然中的鸬鹚仿佛会思想感情似乎可与人通。所以他要对那鸬鹚如此叮嘱,诉说衷情。

  这首诗从写诗人对鸬鹚“去不来”的思念,到“沙头忽见”时的“眼相猜”;从去久乍见的惊喜,到担心它日后再“去不来”,而殷勤叮咛“一日须来一百回”,将诗人的爱之心步步写来,十分真切。将诗人由此而展开的种种心理活动写得很深很细。全诗读来,语虽平淡似口头话,却富有韵味,很有情趣。

  第三首是写竹写诗人的爱竹之意。“无数春笋满林生”,诗一开始从春笋满林写起,又是“无数”,又是“满林”,把春笋生长繁茂的情景写了出来,给人们展示出一幅充满活力,充满生机的画图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这自然景象的无比喜悦之情。

  诗人知道,眼前这春笋,既不能让它们成为人们观赏的玩意儿,更不能让它们成为人们宴席桌上的美味佳肴。因为今日之春笋,正是他日之新竹;今日春笋满林,可知他日新竹万竿。此刻诗人必然是细心看护。所以,诗的次句这样写道:“柴门密掩断人行。”他要把柴门关得紧紧,谢绝一切客人

  写到这里,诗人的护笋之意已明。但是诗人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在诗的后两句中进一步申说:

  诗人一定要将这头批笋子看护好,使它长成新竹。宁可任客人责怪自己,也不对他的到来亲自出迎,诗的上句不仅点出了诗人细心护笋的原因,而且也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多么希望眼下这一根根春笋在不久的将来都能长成新竹。诗的下句“客至从嗔不出迎”,与“柴门密掩断人行”相照应。诗人在这里用“从嗔”二字贯于“不出迎”之前,深一层地写出了他那专心护笋的决心。

  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很爱竹,他听说吴中有一家人有好竹,便驱车前往,直到那家院内竹下观赏,“讽啸良久”。主人洒扫请坐,他也不理睬。当他尽兴而去,主人才将门关上(见《晋书·王羲之传》)。因此,在唐诗中有“(竹何须问主人”的诗句)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杜甫在此却将主客关系颠倒过来,从“主不迎客”着笔,暗中反用了王徽之故事而又不露痕迹。巧妙的用意,写出了诗人对春笋,对新竹的一往情深。

  全诗写竹,却从笋写起;写爱竹,却从爱笋着笔。由笋而竹,将诗人的爱竹之意写得不是浮泛,而是深沉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中写诗人的爱竹之意,不是用一些抽象的词语来表白,而是通过“柴门密掩断人行”,“客至从嗔不出迎”等具体行动来表现。这样写来,诗人的情怀显得格外实在,格外真切,也格外感人。

杜甫简介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共有诗(1134篇)

猜你喜欢

瑞金县西池雙莲汪簿有诗见寄因以和之

宋代金君卿

惠政多应草木知,藕花呈瑞向西池。

雙红共蒂初含笑,众卉千名总合奇。

角招 雨后凉甚,灯下读《兰当词》,漫赋

清代樊增祥

了无暑。南来几、梅风吹霁虹雨。博山烟一缕。轻度魫窗,萦带芳树。

罗衣楚楚。添半臂、泥金刚彀。玉簟龙鳞似水,仗六曲画屏风,把新寒防护。

秋怀二首

宋代王炎

镜中忽忽老侵寻,政坐文穷自陆沉。

独对西风搔短发,欲谋小隐背初心。

秋夜

宋代张玉娘

暮声杂鸣叶,灵籁生郊墟。白雾脆杨柳,秋水翻芙蕖。

蟾蜍澹帘箔,机杼织寒虚。几度思蘋藻,茫然愧鹿车。

和朱世同夜闻竹声

宋代吴芾

醉卧空斋静绝人,夜阑霜月白纷纷。寒生枕上浑无梦,声到窗前疑是君。

玉轸谁家调古曲,铁衣何处角孤军。羡君写入新诗里,清壮还应过所闻。

自题三十八岁小照 其二

清代郑孝胥

吾年垂四十,颇亦厌虚辞。结习浑难尽,鸣秋略有诗。

403 Forbidden

403 Forbidden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