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成语词典拔旗易帜拔旗易帜的故事

拔旗易帜的成语故事


拔旗易帜

拼音bá qí yì zhì

基本解释旗:旗帜;易:换。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拔旗易帜的典故

西汉初年,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2000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因此大败。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拔旗易帜)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妖不胜德 《史记·殷本纪》:“臣闻妖不胜德。”
金不换 京剧《粉妆楼》第六本:“常言道:败子回头金不换。”
乘风破浪 《宋书 宗悫传》:“悫少时,炳问其志。悫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帮倒忙 浩然《艳阳天》第94章:“无形中,你们是帮倒忙,往我马之悦这边儿赶人哪!”
一塌糊涂 清 曾朴《孽海花》:“与其顾惜场面,硬充好汉,到临了弄的一塌糊涂,还不如一老一实,揭破真情,自寻生路。”
乌合之众 管仲《管子》:“乌合之众,初虽有欢,后必相吐,虽善不亲也。”
敏而好学 《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举善荐贤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举善荐贤,乃美事也;卿何荐人于朝,即自焚其奏稿,不令人知耶?”
极重不反 清·陈确《答张考夫书》:“今《大学》之为圣经,已成极重不反之势。”
古色古香 宋 陆游《小室》:“窗几穷幽致,图书发古香。”